分类信息

主题: 玉门油矿的儿时记忆

  • guest8886080
楼主回复
  • 阅读:47137
  • 回复:3
  • 发表于:2016/6/22 23:22:30
  • 来自:浙江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玉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 老君庙

    石油河跘有个老君庙,儿时经常光顾哪里,光顾哪里并不是去烧香礼拜,反倒是去偷香玩。那时庙虽然不大,但庙内却沿墙壁码放着很多敬香人敬送的一捆捆成把的香。我们几个小伙伴想点香玩了就跑进去,趁管庙的老道不注意,各自偷出几把香赶快跑,老道发现时已经来不及追了,只能骂我们一通回到庙里去。
    这个老君庙似乎有个传说,说它就是当年孙悟空和二郎神战斗时翻下崖底变化成的那座老君庙。我的印象里庙的形状与西游记的描述很相近,而且庙里的旗杆不在前院而是在后面,这与西游记里说的也相同(二郎神就是凭此识破了孙悟空的把戏)。大概是我是受西游记的影响太大了吧,所以有此遐想。不过许多历史遗迹不也都是经文人墨客或名人之渲染而名扬天下的吗,只可惜如今随着玉门油田的衰败,再也没有人去凭吊这个历史遗迹了,估计若干年后也会破败消失了。呜呼!内心屡屡感到茫然不已!

       (二) 崖边水管的“心跳声”

    玉门油矿的生产生活用水是靠石油河供应的,在老君庙旁有个水站,工人们用泵把水通过钢管打到崖上面再进入各用水地方。
    在沿着崖壁往下通往石油河的简易公路中段,有处水管曝漏在崖壁外。儿时经常沿路下去到石油河旁玩耍,途经那个地方总会停下,把耳朵贴在曝露的钢管上面,听那里面传出的“砰,砰,砰”那有规律有节奏的声音,似乎与自己的心跳一样,觉得很神奇!
    长大了才知道,那是用来泵水的泥浆泵进出口阀与阀座(俗称凡尔)碰击发出的声音。后来改换用离心泵泵送了,就再也听不到那美妙的心率,只有哗哗的声音了。好缅怀那“砰,砰,砰”哦!

       (三) 难忘的野果
  
(1)蒿瓜子

    所谓“蒿瓜子”只是人们的俗称(是发音),学名是啥,我至今还不知道。
    每到秋季,就在那条通往石油河的简易公路旁,长着许多“蒿瓜子”,其果实如细长的橄榄球,长约4-5厘米,粗约2厘米,绿色,稍带棱柱。其植株匍匐于地面,叶片犹如牵牛花的叶子,也有卷芄,把支蔓折断后会流出白色粘液,犹如牛奶一样,这些粘液很快就会干掉,在折断处形成一层粘膜,粘液不再流出,对其他尚未受伤的支蔓起到保护作用。
    到那“蒿瓜子”成熟的季节,我和哥哥或者小伙伴就经常去那里摘取其果实吃,剥开果实的果皮,里面是白色薄片状一条果肉,味道略甜,这是我儿时常吃的美妙野果之一。不仅当时要吃个饱,还要继续采摘把全身各个兜兜都塞得鼓鼓囊囊才肯罢休——要为明天的解馋做好准备呀!
    还能有机会品尝这难忘的野果吗?老啦,愿望的实现困难重重啊!

(2) 野洋芋

    在东岗北面的戈壁滩上,有种野生植物,人们称为“野洋芋”,至于学名亦然不知。其枝叶也是匍匐于地面,叶片细小排列在叶柄两旁(如同蕨麻的叶子那样),沿着其根往下挖10多厘米左右即可挖到其球状根茎,(其球茎可以上下连着有大小不同的几个),球茎表皮深褐色,很薄,刮去外皮,里面是白色的,与芋头相似。
    儿时与小伙伴们经常出去“野游”,多以野味果腹,这东西不能生吃,一般来说是在地上挖个坑,把挖出的“野洋芋”埋到坑里,上面用野草点火烧,等土里面的“野洋芋”烧熟了再挖出来,凉凉了后剥去表皮,吃起来也是略带甜味,绵绵的和烤土豆一样。最不可饶恕的吃法也是我们比较得意的办法,哈哈,那就是在半夜时分,我们偷偷地钻入钻井工人宿舍前存放杂物的板房里面,把工人的安全帽(那可是现在少见的铝盔啊!)偷出来藏在另一个地方,想“野游”了就拿出来带出去,再带些水,用石块把铝盔支起来里面加入水,下面用野草点火烧,水烧开了再把“野洋芋”放进去煮熟了吃。吃饱了就把铝盔随手扔到野草堆里拉倒。瞌睡了就在国民党军队留下的水泥碉堡里铺些野草席地而卧,任他风吹雨打,我自酣然与周公交往去了,哈哈,多么逍遥自在的童年啊!
    可惜啊,短暂的童年!可怜啊,现在的儿童哪里有如此值得回味的童年!更可恶啊的是,有多少宝贵的铝盔被我们糟蹋掉了,又有多少工人因为自己铝盔的丢失而愤愤不平!噫!还有许多类似的做恶行为待续!

(3) 野红薯

    这也是一种戈壁滩上生长的野生植物,叶片如同萝卜,地下的块根形状也是几个长条状蔟生的萝卜。这也是我们“野游”时的主要口粮之一。其块根煮出来不好吃,所以只能用火烧熟(土炕法)再吃,剥去薄薄的外皮,里面是好看的黄色,吃起来和现在的烤红薯一样可口。现在每当看到卖烤红薯的地摊,我就自然地想起烤“野红薯”的往事。唉!人老了就爱回忆陈谷子烂芝麻的那些破事,谁让老家伙只有过去而没有了现在呢!
                                        (以上均为2014年8月7日记)
    
(4) 野菜——沙葱

    一说起沙葱,我就要开始流口水了。 
    一提到戈壁滩,人们的印象就是满目荒凉,寸草不生。其实戈壁滩也有它生机盎然的时间。每当雨后,低洼处总会聚集少量雨水,这就给生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不用几天就可以看到一簇簇绿色的植株在微风中摇摆着身姿贪婪地成长和成熟着,还有那些看着不起眼的五颜六色斑斑点点细碎的小花朵,这些都为荒漠装点起美丽的景色,看到这些顽强的生命,就会为奔命在戈壁滩上的人们鼓起继续奔波的勇气。
    在这些绿色植株里面,除了所谓的野草野花,还有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老百姓把它叫做“沙葱”。这是一种簇生植物,往往是成片的集中生长,大概是因为其种子成熟后只能自然洒落在附近,而这块地方恰恰又是适合它们生长的地盘。所以人们只要找到一片“沙葱”,就可以“薅”到好几斤“沙葱”(这个“薅”字是当地老百姓的常用语)。“沙葱”粗看象刚长出来的小葱,不过叶片是实心的,叶片直径约2-3毫米高约15厘米左右,墨绿色,味道介于葱和韭菜之间。
    采摘回来的“沙葱”漂洗干净,既可以与鸡蛋或其他蔬菜炒来吃,也可以单独炒来吃,而最主要的是用来腌制成咸菜以备长期食用。由于“沙葱”的味道极为清香鲜美,对于那些生活在很难吃到新鲜蔬菜的戈壁滩上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美味,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家庭都会腌制一些“沙葱”。
    大约是在1954-1956年间,我和哥哥经常去薅“沙葱”。由于有“沙葱”的地方离家非常远,所以我们总是搭乘工人上班的班车出去(记忆里是去石油沟油区的),司机在有“沙葱”的地段把我们放下,然后继续开往工地。我和哥哥就开始在茫茫戈壁上四处寻找,渴了饿了就吃喝自带的水和干粮。这样从早晨到下午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往往可以薅到一面口袋“沙葱”,然后就坐在公路旁等待送工人下班回家的班车,班车司机看到我们后就会停下车让我们上去,车上的工人看着我们那鼓鼓囊囊的一面口袋“沙葱”无不赞叹和羡慕,是呀,他们每天忙于工作,哪有时间搞这种“业余创收”啊!
    每年我们只要出去薅几次“沙葱”,家里就会有一大缸美味的腌“沙葱”供秋冬食用,而且也必定会送些给没有条件制作的邻居或亲戚朋友。
    自从离开玉门后就再也没有吃“沙葱”的机缘了,每当吃韭菜时总会勾起对“沙葱”的怀念。1985年去乌鲁木齐出差,回独山子路经呼图壁一个农贸市场,眼睛一亮,突然发现在一个人的面前堆放着一小堆“沙葱”,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知到他是在出售,我就没问价钱一股脑地全部买下来了。回家后又迫不及待地炒了一个“沙葱”炒鸡蛋解馋,哦!终于又吃到了几十年朝思暮想的美味啦!可惜数量太少,余下的只能腌制一小瓶,没几天就被挥霍光了。
    唉!何年何月才能再有这解馋的机会啊!
                                       (2014年8月8日记)

                    (四)到杨拯民家玩耍

    玉门油矿解放初期由军管会管理油矿的所有事物。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以矿务局局长的身份在玉门任职多年。
    我父亲和姨父经常去一个大官家做客。我偶尔也会随父亲去那家玩耍,那家是一个独立大院,大门有军人卫守护,父亲和大人聊天时我就在院子里与其子女们玩耍。开始我不知道是在谁家玩耍。后来才知到是杨拯民家。
    由于同是陕西蒲城人又是同姓,父亲又是矿区的知名人物,而且我姨父常锡忠和杨虎城是同乡且有亲缘关系,所以几家才有了比较熟悉的交往。
    后来军管会撤消,杨拯民也随之调往他处任职,从此两家就再也没有了来往。
    2013年弟兄们回老家团聚期间专门去县城,到杨虎城纪念馆瞻仰一番。可惜了一介爱国将军,这位“西安事变”的英豪不但死于非命,而且其英雄伟迹被安在另一个“枭雄”头上广为讹传。时至今日,依旧无人为之正名,实为史之悲哀!
                                        (2014年8月20日记)

              (五)对国民党军队的印象

    解放前,玉门油矿驻扎着一支属于国民党的护矿队。记得我们一些小孩经常去他们的驻地玩,这些军人看到那时少有的儿童也很喜欢,把我们带进宿舍里给些糖果或饼干之类逗我们玩,而我们有时也提出些刁难的要求来。记得一次我们向他们要子弹壳,可他们当时没有,经不住我们的死磨赖缠,不得不把步枪对着地面开几枪,退出尚有余热的弹壳交给我们玩。想起来国民党军人也不都是那么凶狠的坏蛋呀!
    当然对国民党军队的坏印象也还是有的。那是玉门临解放时,跑去看他们枪毙“坏人”。在三坪的石油河崖边聚集了很多人,只见几个军人一身黑军装,小腿上面不但有绑腿带,还绑着一条细铁链。一声令下,几个“黑狗子”对准两名站在崖边的“犯人”开枪,中枪的“犯人”直接就倒下跌入崖下去了。这场面使我很害怕,也对这些军人产生了恶感。解放后才听说被杀的这两名“犯人”其实是共产党的革命志士。
    
                (六)解放军的娱乐

    解放初,玉门油矿实行的是军管制,大批军人住在油矿保护石油的安全生产。记得那时候每个周末都在广场或剧院放映电影,我就经常混在军人间溜进剧院(其实他们也喜欢带着我们这些小孩进去)或直接在广场看电影。
    在电影放映前,军人们往往以连或排为单位相互“拉歌”,其用语多是:首先由一个单位由自己的拉拉队高喊“欢迎某某单位来一个!”被拉到的单位有时会赖着不唱,那边就又高声拉着“叫你长你就唱,不要赖着装摸样!”这时,被拉的只能站起来唱支歌,然后再如法炮制拉其他某个单位出来唱歌。有的单位唱的好,接着就会有人高呼“唱的好不好?”,会场一片“好!”,“再来一个要不要?”,“要!”,“大家欢迎欢迎!”,于是在一片鼓掌声的逼迫下只好再唱一次。而有的则会临场忘词或跑调,引发满场哄笑,所以场内叫好声和欢笑声不绝于耳,煞是热闹!期间自然也少不了我们一群小屁孩的瞎起哄。
    另外,某些时候会举办军民联欢活动,如上的拉歌活动就会更加轰轰烈烈地进行起来。在这时自然是以军人为主了,军人文工队更是主力部队。他们带着浓厚的西北腔和延安气息演唱那些歌唱延安和歌颂革命的曲目,大力宣传“主流”动向,鼓舞群众的革命气概和意志。我耳目能祥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歌唱南泥湾”,以及许多歌唱“志愿军”等歌曲和秧歌剧就是在那时学会的。至于电影,那可就太多了,“丹娘(卓亚与舒拉)”“白毛女”“钢铁战士”等等,不过那只是看热闹,并没有受到什么教育。
    也就是在那个时期,解放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对解放军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好感。
                                    (以上均为2014年8月14日记)

                   (七)镇压反革命

    1951年,玉门油矿召开了一次镇压反革命大会,会场设在检查站外约一公里的戈壁滩上。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坐着各级领导,台下有一排被解放军押解着的罪犯。这是解放后第一次召开的群众大会,人们都有组织地进入会场,到场人数极多,我依然是出于好奇,也混入了会场。
    主席台上的人陆续讲话结束后,有人宣布了罪犯的罪行和判决书,最后把约二十余名罪犯押解到旁边的刑场,拔去罪犯脖子上插的令箭牌,强制罪犯背向会场在地上跪成一排。刑场周围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岗哨,观看行刑的群众被挡在三四十米外拥挤在一起。
    一声令下,几十名军人齐步走到罪犯后面几步远的地方立正站下,举起步枪瞄准罪犯,只见一面旗子一挥的同时,枪声顿响,罪犯当即应声前扑于地面。那时处决犯人是枪击头部,所以伴随枪声,血和脑浆四散飞溅,血腥之极。
    当时我年少无知,没有觉得害怕。等到领导们和军人离开会场后,看到有许多人纷拥而上,直奔倒在地上的罪犯跟前,掏出馒头去蘸着血和脑浆往自己嘴里面塞,或者把蘸满血和脑浆的馒头包在帕子里面回头就跑。对这种行为我深感茫然,他们为什么要吃这么恶心的东西呀?
    后来在中学读到鲁迅先生的“药”一文时才知道,这竟然是医治“痨病”的“秘方”。哦,愚昧无知的国人啊!
    再到后来,在酒泉中学时又有组织地去参加了几次宣判大会,并观看了处决罪犯,但只是远远地站着,不再看那血腥场面了。
    现在,处决罪犯时改为枪击胸部,总算文明了些,可是依旧血腥。尽管有什么注射处决法似乎可以“减少犯人的痛苦”这类胡言乱语,死刑总规还是残忍的行为。
                                    (2014年8月20日记)

                       (八)重返玉门

    1979年夏,我从上海出差返回,好在工作不忙。所以当火车途径玉门东站是便下车,换乘汽车直奔久违了的玉门油矿。到了招待所放下行囊,立即出门,凭着小时候的记忆,在矿区四处寻觅。
    首先找到了玉门油矿子弟小学,进得校门,眼前展现出来的依旧是三十年前那熟悉的校舍和教室。更为惊心的是再次听到从教室传出的学童们那带着稚气的朗读声,而且竟然还是三十年前我在此教室朗读过的那篇“司马光砸缸”,不由得感慨万千!三十年了,我们的教材几乎一成不变,国民怎么能提高文化素质呢?在得到允许后,进入一间敞着门的教师办公室,几位年轻教师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明来看望母校的意愿,他们颇感惊奇,当我问起有无当年的同学时,他们略微想了想,说没有同级的,只有一位低一年级的校友在校任教 ,但不在。寒暄几句后便告辞,在校内四处转悠。那操场,大礼堂,破旧的教室历历在目,我似乎又回到了三十年前在这读书的时刻。偌大的一个油矿,却没有能力改变一个小学的面貌,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哀吗?
    接着,我又往石油河走去。在崖边公路旁,一直没有找到那发出“砰,砰”声的输水管道,这使我有点遗憾。到了老君庙前,与记忆中的样子完全异样,应该是翻修过了。庙院锁着,看不到人。只好转到庙后那玉门第一口油井处驻足敬观,这可是父亲当年开凿的油井啊!随之又到庙前那片平地,回想起儿时居住过的小院子和里面的住房就在此地,如今却什么都没有残留下来,连一点可以睹物思情的东西都没有了,唉!忽然看到有人在开庙门,急忙赶过去,可是那道人不让我进庙,当我告诉他,我就是在这儿出生的老玉门人时,他才兴冲冲地请我进去参观。由于儿时对老君像记忆不深,所以对现在端坐的老君像就无可评论了。和道人聊了一会就告辞了。
    找到中心公园,转了一圈,孙建初先驱的纪念碑仍在原地,再看着那有名的“双马路”,遥望“检查站”,一路行至玉门子弟中学,只是在校门口张望张望就继续前行,路口的百货商店依旧营业,附近的民房还是老样子,找到我曾经的家门,试着敲了敲,屋内没人应答,只得围着家门转了几圈,茫然离开。
    回到招待所躺在床上,旧时记忆再次涌入脑海。在检查站前欢迎解放大军解放油矿,爷爷在检查站前卖虾皮,和哥哥从检查站旁的供应社往家抬分配的食品,等等等等,久不能寐!
    玉门啊玉门!令我魂绕梦牵的家乡!    
                                     (2014年8月16日记)
  • 油田卢瑟
  • 发表于:2018/4/22 22:36:18
  • 来自:北京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 
很多历史点滴就是该有人记载,留给后人
  • guest49900266
  • 发表于:2018/5/3 20:51:23
  • 来自:河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沙葱、沙枣、香豆都是玉门的记忆
  
  • 元山子
  • 发表于:2019/5/21 9:51:35
  • 来自:甘肃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儿时的记忆,亲切。告诉我你的联系方式,我的QQ:849410674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