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信息

主题: 围城“油田” 有人求之不得 有人却食之无味

  • 小鱼儿
楼主回复
  • 阅读:1144
  • 回复:0
  • 发表于:2014/10/26 21:06:45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玉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记者 赵春晖

  小高毕业后一直闲赋在家,就等着哪天能够进油田工作;已在油田工作4年的陈兵则说:“钻井这口饭我真的吃够了,它饿不死人却能把人憋疯。”

  求之不得的“油田使命”
  挂断电话,小高一脸的失望,工作的事情又被婉拒了。虽然找了熟人,但得到的依然是“公司目前不招人,等有人员需求的时候会优先录用”之类的回答。
  小高今年26岁,毕业于郑州的一所民办院校。自从去年结束了在东营的委培学习之后,他一直闲置在家。虽然父母都是油田职工,家庭条件也并不算差,但他自己的工作问题始终没有落实,平时也只是靠去做些兼职来消磨时光,挣一点零花钱。
  见到小高的时候,他正在网上看招聘信息。小高告诉记者,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早日参加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而他最希望的就是能够进油田,做一名石油工人。小高直言不讳地说,他已经联系好单位了,但是最早可能也要等到明年才能上班。当记者问他为何一直迟迟没能进油田单位时,小高坦言说:“因为中石化三年不招工。”
  1975年,濮参一井成功出现井喷。伴随着中原油田的成立,历经了近三代石油人的拼搏,中原油田的效益蒸蒸日上,一批又一批退伍军人脱下军装穿上了工装,走进油田。“油田职工”也从一个简单的工作,变成了“稳定”的代名词。而是不是“油田职工”,也仿佛成了一个油田人工作好坏的评判标准。
  2011年,小高大学毕业。因为父母都是油田职工,毕业后的小高并没有选择在外面求职,而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选择了征兵入伍。两年之后,走出部队的小高原以为会顺理成章地进行培训,被分配到油田做一名光荣的石油工人,然而随着油田制度的改革,小高进油田的梦想破灭了。虽然拿到了委培补贴,但小高心里没有丝毫的高兴,反而一肚子委屈。他说:“我有不少朋友在油田工作,有的是前线工人,有的是去外面打井。虽然每次见到他们,他们都会抱怨又苦又累,但最起码他们不用为工作发愁,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
  说到工作的事情,小高满面愁容。他也曾想过自己创业,做点小生意或者是去外省上班,但由于是家里的独子,他的这些想法未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对于油田,小高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式的态度,从小到大,父母一直在对小高灌输着“进油田单位上班”的观念,似乎如果不能进油田上班,就对不起父母。对于油田的工作,小高坦言:“其实我对油田并不了解,对石油岗位也并没有特殊的偏好,只是觉得父母都在油田上班,我理所应当也应该进油田上班。而且油田的工作相对稳定,工资也不低。在油田长大的孩子不进油田上班,该去哪里呢?”
  常听许多出生在1985至1990年之间的油田子女说,这个年代出生的油田孩子是非常尴尬的一代人。比起“地方”和农村的孩子,小时候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让这一代油田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蜜罐之中,属于晚熟的一代。由于父辈们一路从困难时期走过来,他们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所以,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这一代人几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磨难,毕业之后真正走入社会了才开始屡屡碰壁。
  小高告诉记者,自己的人生仿佛从一出生就被设计好了,小学、初中、高中都是顺理成章,就算是大学志愿,也都是父母选择的。如今毕业了,本以为会继续“顺理成章”,没想到却遭遇了挫折。虽然他也很渴望自己能够作出点成绩,但更多的却是担心,担心自己会失败。“与其另辟一条前途未卜的蹊径,倒不如按部就班地等着油田招工要稳妥得多。”小高说。
  在油田,像小高一样朝思暮想等着油田招工的年轻人并不少。他们期待着能够走进油田,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成家立业,过安稳的生活。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进油田并不是“梦想”,反而更像是“使命”。
  弃之可惜的“石油岗位”
  “我真的不想再出去了,这样干下去,我的人生就定型了。”陈兵(化名)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这样对记者说。
  陈兵今年28岁,是一个有4年工龄的钻井工人。东北、新疆、陕北,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经历了几年的钻井生活后,如今对于前途的理解已经完全背离了当初进入钻井行业时的梦想。曾经的“石油梦”也早已破灭,等待他的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式工作。
  4年前,陈兵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油田某钻井公司的东北项目部。带着初生牛犊的气魄,他斗志昂扬,对于即将要去的地方充满了向往。“出去了之后才知道家有多好,每次去井场都要倒好几趟车,到了之后整日与井架为伴,白天干活时没有时间跟同事多说话,晚上回到宿舍有时间了却累得连句话都不想说。”陈兵这样说。
  井场上的环境是荒凉的,井队里的生活更是枯燥乏味的。陈兵说,在过去的三年里,他每次去井队,最少都是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井场的位置距离县城很远,去一趟需要好几个小时,工作日时没有时间出去,倒休了却又懒得来回跑。晚上回到宿舍,洗漱完后唯一的乐趣就是玩手机,跟朋友发发信息,看看全国各地的新鲜事,就算偶尔跟父母打电话,也只是报喜不报忧,害怕父母因为自己的状态而担心。
  陈兵这次回家已经三个多月了,虽然井队上曾多次催促他,但他一直拖着不回。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需要陪护,另一方面是由于陈兵新买的房子装修需要人操心,然而,更多的却是,陈兵已经动摇了——他想要离开油田。“钻井这口饭我真的吃够了,它饿不死人却能把人憋疯。”陈兵说,他已经计划好了,跟朋友一起开个公司,做自己的事业。然而,他迟迟没有行动,是因为受到了来自父母的阻力。4年的钻井工作,让陈兵有了一点积蓄,他一直在筹划着想要开个广告公司,然而他的工作却不给他多余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陈兵说,他母亲不同意他创业,每次谈到这个问题,母亲总会发火。“放着好好的油田职工不当,非要创什么业?如果赔钱了怎么办?谁来养活你?我跟你父亲都快退休了,你还能指望我们养你一辈子吗?”母亲的话如针尖般刺痛着陈兵的心,面对母亲的质问,陈兵无言以对。
  “我的许多同事已经40多岁了,还在从事着跟我一样的职业,三个月回一次家,在家休息一个月再回来,年复一年。也许会有人向往这样的安逸和稳定,但我受不了。我很害怕20年后的我还在做着同样的工作,过着背井离乡对家人朝思暮想的生活。”谈到对工作的看法,陈兵一肚子的感慨。
  陈兵曾多次向领导提出申请,希望能够调回油田,但始终没能得到批准。由于三个月没有回井队工作,陈兵的工资也从原来的每个月数千元变成了每个月几百元。对此,陈兵并无怨言。对他而言,石油这碗饭,他早已食之无味,他只是希望能在家多待一段时间,多陪陪父母,多筹备下自己的事业,等待着将来有一天能有脱离“石油岗位”的资本。
  记者手记:这是一次让记者感到沉重的采访。记者本人也是油田子弟,对于“油田职工”的名分问题,记者感同身受。同样的一份工作,却让两类人背负着不同的压力。有人朝思暮想却求之不得,有人身在其中心却早已飞出千里之外。一份合适的工作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走向。“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只是对于未来的虚妄。试问油田的年青一代,什么样的人生才是自己渴望得到的?自己紧紧抓住不肯松手的救命稻草,也许并不是自己真正难以割舍的。这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