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信息

主题: 【转载】寻访石油河——石油河浪花

  • 遗失的美好
楼主回复
  • 阅读:3328
  • 回复:0
  • 发表于:2014/10/17 21:52:38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玉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作者:马晓燕
                       
                         石油河是一条季流河,无论从她的径流量和长度来说,她都算不上一条大河。但是,她却把自己汇入了时代的洪流。
                   
                       这就注定了人们不会忘记她!历史不会忘记她!
                   
                                                                   ——题记
                                              1
                   
                       去过石油河吗?
                   
                       有几次人们都这样问。我犹疑了半天,最后告诉人家没有去过。

                  实际上,去过玉门的人,怎么会没有去过石油河呢?我去过玉门并去过石油河应该不下两三次了吧?只不过那时以为她就是一条雨水冲刷出的沟壑而已,我到那里去也只不过是到老君庙里玩耍,而那时我也只听人们都叫她西河坝。

                  但是,我觉得我不是说谎,也不是因为我那时去时还太小,所以都忘记了,更不是石油河之于西河坝已经从一个俗名到学名有了称谓上的变化。而是当我从泛黄的书页中解读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的同时看到了这个名字,我再次站在时间和历史的纬度中重新审视和认识这条河的时候,曾经关于她的那些早年间的记忆徒然断裂并破碎成一些再也无法缀补的残片,模糊不清了。
                   
                      而我心中的石油河却越来越亲切、神圣,令我无限神往。
                   
                      终于在这个夏天踏上了行程,走向期盼已久的梦想中的远方,去拜访了我心中的那条曾经孕育过中国石油工业的母亲河。
                   
                                     2
                      吐鲁番有几条知名的河谷,这些河谷大多以风景秀美著称,也无一例外的给人一种神秘、幽静的感觉。
                   
                       但是石油河不一样。
                   
                       站在河畔边,当河谷内的一切尽收眼底的同时,有一种热闹喧嚣的感觉在刹那间逼向了我。

                  我久久地眺望着石油河,两岸的百丈悬崖如刀削斧凿一般,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水宕荡至此又蜿蜒远去。近处,老君庙被一片丛林包围着。从市区内通向河谷的一条大路从十眼桥上直达西河岸后又远远近近地分成了很多岔路,最后翻山过崖延伸到目光所不能及的地方去了。与之对应的是河谷的半空中密密地架着很多管电线网,在视觉上一下把石油河拉成一幅立体的画面。沟谷里有几间营房,几架抽油机。西河岸的山坡上,到处散落着抽油机和很多银色的集油罐,尤其是那些集油罐生动的如同即将起航的点点白帆。祁连山远远地矗立在河谷口,正像是一幅山水画上轻淡着色的远峰。蓝天上飘着几团白云,有两只苍鹰盘旋而过。
                   
                       这一切都使石油河看上去辽阔而壮美。
                   
                      但是河谷内并无一人,怎么会有热闹喧嚣的感觉呢?

                  时值七月多,正是河西一年当中的季雨时节,又听当地人说,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应该说河水的径流量在这时候也达到了高峰。所以,还未到达河畔的时候,就听到了河谷内河水巨大的轰鸣声。
                   
                      但是,我清晰的感觉到河水的巨大的轰鸣在这种喧嚣中只是一个刻板而微弱的音符。

                  但是除了这流水外,一切都无声无息。可能,抽油机也有声音,但是距我站的地方太远,早被流水声淹没了。再就是那两只苍鹰和点点白帆曾经传递给人以动感外,一切都静静地。

                  但是我确信有一种热烈喧嚣的感觉,它可能就来自于那些道路,电线网,还有集油罐等大部分静态的东西。因为它们是现代工业的音符,是劳动的成果。而这一切又构成了劳动的场景,把人感觉的触须带进了那些战田斗地的劳动场面,带进了历史的纵深处。

                                                3

                  石油河是一条宽数十丈、深百余丈的千年沟壑,有水经年流过。因为河水中漂浮有油花,另外,河谷和坡岸上常有油苗露头,所以叫石油河。油城坐落在石油河的东岸上,所以,饮着石油河水的石油人都亲切地叫她西河坝。

                  关于这一带的石油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记载了。此后也多有记叙。但是关于这条河却很少有典籍可考,只有《甘肃通志》中明确记载“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肃州南山”。石脂水在其它书中也多有出现,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中就有“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旺”,连缀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的石脂水其实是对石油的又一种叫法,并不是指石油河。《博物志》一书中有“酒泉延寿县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后汉书.郡国志》对此的注解是“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漾漾永永,如石凝膏,燃之极明”,这里写有个像筐子一样的泉眼里流出了石油,在地上又淌成了沟,结合描写与现在的实际情况对照,这沟肯定不是指石油河,只是这沟里的石油是不是最后流到石油河里就不好判断了。

                  可见,这里地处茫茫戈壁,是行人罕至的地方,鲜有学者和一般人到这里来。不要说石油河,即使这一带的石油被写进书里,也只不过是被当作成一种奇异现象罢了。

                  到了近代,确实偶然也有几个村野的乡民到石油河里来淘金或捞油,车也辚辚,马也萧萧;还有迷途的羊群和牧人到过这里,驼铃叮当,羊儿咩叫。但是,当这一切被散落在漫长时光中的时候,那些寂寞的身影就如同投入大海的几粒石子,完全被岁月的流水淹没了。
                   
                       所以,许久许久以来,石油河是荒凉和寥落的。任凭河水涨起落下,大了小了,却只能孤独寂寞地流淌。
                   
                                                    4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战争暴发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南方沿海地区相继沦陷,进口“洋油”的港口被封锁。抗日后方又主要依靠汽车运输,汽油无法供应,致使运输几近中断。一时间汽油告急,成了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战略资源。人们采用各种办法,用天然气、木炭、桐油等做燃料来发动汽车和轮船。很多地方,还加紧建起了一大批酒精厂生产酒精,期望靠这些代用品来维持运输。但是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油的问题,更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将要持续多久......

                  就在这种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孙健初,严爽,勒锡庚等几位爱国知识分子肩负起寻找石油支援抗战的时代使命,几经辗转,不远万里,后在陶福兴的带领下来到了石油河。

                  那是1938的12月26号,冷风呜呜地吹着,他们站在石油河畔放眼看到的石油河荒凉寂寥。但是他们的内心并不感到凄凉落漠,因为他们的内心里有信念和希望,他们的心中装的是国家的危难和民族的存亡。白天,他们在石油河里寻找、敲打石头,在石油河沿岸的山峦丘陵堪探和测量。饿了,捡一些芨芨草和骆驼刺点燃,把冻成冰疙瘩的馒头在火上烤一下就吃。渴了,抓几把冷雪吞上。晚上,他们在灯下绘图......
                   
                       因为时代的需要,更多的仁人志士相继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参与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1939年,1号井出油,就地用土法炼制出了汽油。这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信心和力量,也给石油河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和机遇。
                   
                      于是,沉寂千年的石油河畔,有了越来越多的身影在这里出没奔忙,使石油河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1941年的10月20日,正在钻进的8井突然发生了强烈井喷,油和汽体携带着砂子呼啸而出,喷到半空中又如滂沱大雨般倾盆而下,溅落在了方圆一公里远的地方。

                  七天七夜后,喷出的原油多达一万六千多吨,被引流在了就地掘出的十多个土蓄油池内。至此,石油河到处是油,成了名符其实的石油河。

                  虽然,这是一起严重的事故,但却使油矿提前完成了资源部下达的180万加仑汽油的生产任务。而这些油在“一滴油,一滴血”的紧要关头又有力地支持了前方抗战,使石油河与国家的命运真正的联系到了一起,从而使石油河具有了更高层面上的意义。其次,也改变了当局某些人对于国人自己开发油田的消极认识和抵制态度,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油田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另外,也使人们对钻采石油有了真正的认识。

                  井喷制服后,甘肃油矿局孙越崎总经理披红戴花,带着一千多人的游行队伍敲锣打鼓给八井献上了一面锦旗,对制服井喷表现突出的职工给予了奖励。

                  人们欢呼雀跃,群情激昂,有些人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有些人兴奋地把原油抹在了别人的脸上,还有人干脆浑身涂满了原油手舞足蹈......
                   
                       石油河沸腾了!

                  至此,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有志之士,他们满怀爱国激情奔赴到石油河,投入到石油的开发和建设中来,为抗日救亡贡献出了他们的青春和力量。

                  1949年9月25日,解放大军开到了石油河畔,全体职工家属夹道欢迎,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在石油河上空久久激荡......
                   
                       石油河又一次获得了新生。
                   
                       石油河的河水也哗啦哗啦笑着一路流向了前方。
                   
                                            5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连年硝烟战火的国家百废待举,美帝国主义又对我国实行了经济封锁,这种国际国内的形式,都迫使国家不得不尽快发展经济。
                   
                      而基础工业生产的恢复,经济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石油。
                   
                  在五二年的国家庆典期间,毛主席紧握住石油工人代表郭孟和的手说,“我们的国家需要大量的石油,你们要努力生产更多的石油哟!”

                  同年,为了加快石油生产,国家把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划转为石油师。这是一支扛过枪打过仗的部队,他们的到来,不但充实了石油队伍,而且,也把不怕吃苦,组织严明,处事果断,雷厉风行的军队作风注入到了石油队伍,使这支队伍具有了一种非凡的战斗力。

                  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正是这支队伍又一次肩负起了时代的使命。为了加快生产,提高产量,他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忘我劳动,极大地发挥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把石油这种工业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了国家的经济大动脉中,有力的支持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随着国家勘探步伐的加快,新油田相继被发现,又是他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了支援新区的重担,从陕北四郎庙的钻探到新疆石油的勘探开发,从钻探柴达木到川中大会战,从出师大庆到跑步上庆阳,从五十年代到近年来,先后向全国各地油田输送了10多万骨干力量,4000台(套)精良设备。
                   
                       诗人李季说,凡有石油处,必有玉门人。

                  石油河哺育的玉门人把设备、经验、工艺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大小油田,也把石油河哺育的玉门精神,像精血一样输进了全国各大小油田,使这些油田茁壮成长起来。
                   
                       石油河成了当之无愧的石油工业的母亲河!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奋战在各处的石油人正是通过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玉门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征服了一个又一个荒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了一支支战无不胜的石油之师,为新时期国家的经济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和业绩。有些还走出了国门,让外国人树起了手指。

                  想一想五十年代,我们的设备和工艺技术都亟待更新和提高,请来了很多外国专家来帮助我们。五十年后,我们的队伍走出了国门去帮助别人,在别人的国土上从事石油的开发工作,工艺技术和设备都处在了世界领先水平,令世人刮目!
                   
                        站在石油河边,不禁想起了一个问题,一条河流,她会老吗?
                   
                                                      6
                   
                       石油河只是一条季流河,无论从径流量还是长度来说,它都算不上一条大河,但是她却用一种精神和魅力吸引了很多人走向她。

                  五十年代,著名的诗人李季就来到了石油河,深入群众,扎根生活,一待就是三年。他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接触了很多人和事,收集了很多素材,也获得了很多灵感,写下了大量关于石油工人劳动和生活的短诗,为创作长篇叙述诗《扬高传》、《石油大哥》、《红卷》等诗作奠定了基础。若干年后,其妻撰文回忆了他们当年在石油河生活的情景,说他们常常一起坐在石油河岸的山坡上,看油罐像一对对发光的鱼在灯海里游泳,看林立的井架上的灯光像夜空中一串串美丽的明珠,看炼油厂喷射出来的光焰照彻了云霄。就是在这种时候,她往往会发现李季的嘴角挂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她就知道他的构思已经出来了。果然第二天,他就会有一首诗写出来。李季还对她说,“一个石油工人,简直就像戈壁滩上的石头那样。他们常年在野外操作,忍受大戈壁的严寒酷暑。生活条件那样差,但他们从没有任何怨言和索求,一心只为祖国开发宝藏,消灭荒凉。我今后写石油工人,就要把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平凡工作,但又不平凡的品质,他们崇高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这一切,都使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诗人来到了石油河,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还有这里的人。

                  同期,著名女作家贺抒玉也曾来到了石油河,穿上“老羊皮”,戴上铝盔跟班上井。三十多年过去后,她想起那些日子,提笔写下了《我心中的石油河》,并在文中写道“多少年来,我心中的石油河不时在涌动,那是地下的黑河在为铁人歌唱......”
                   
                      其次,田间、闻捷、唐光玉、柯原、马萧萧等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和作家都曾先后来到了这里,朝拜他们心中的这条石油河。

                  2004年5月,著名诗人王献力为了体验铁人情怀,探究铁人精神的内蕴,开始了他铁人故乡行的采风活动。当他从大庆出发,一路西行来到石油河后,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他说,不到西部来,不知道什么叫艰苦;不到石油河,不了解什么叫石油工业的摇篮,不理解铁人成长的基石。因此,他修改了他已经构思好的铁人长卷的框架,觉得第一章应该从这里写起,因为石油河是铁人成长的根基。

                  石油河没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没有山的千峰竞奇,万壑争秀,更没有水的姿卓然,影如莲。但是她却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充足的精神营养,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行人无尽期,流水去未已。
                   
                      这支长长的队伍,难道不是石油河流动着的别样风景吗?

                  而且,比这个更重要的是石油河孕育石油精神,同样也哺育了自己的诗人。如李敬,52年他脱下军装,投身到石油队伍中来,正是从这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还有薛国柱,他创作的歌词,“战胜戈壁滩,穿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读起来就有一种战天斗地、催人奋进的英雄豪迈之气,是一首真正的《石油工人之歌》。还有他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不仅伴随着石油工人走遍了天涯,也被歌唱家们唱红了大江南北,至今还在为人们传唱。
                   
                       石油河的本质是朴素的,她就是一条土黄色的沟壑,朴素到了和大地一样的颜色。所以,她也像大地一样蕴藏并滋养一切。
                   
                                                       7
                   
                       一条云梯悬挂在山坡上,从河岸一直通到了半坡上的老君庙。

                  我踏着阶梯一级一级地往下走,看到八井喷井时就地挖掘的土油池依然还在,里面仍就蓄着渗漏出来的石油,平静地正像是镶嵌在谷底的几块大镜子。但是我随着高悬的云梯转了一道弯时,忽然看见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像七彩的虹霓一样美丽。微风乍起,顿时漾成了满池的五彩斑斓......

                                             8
                   
                        每一个来玉门的人,都要到石油河来,每一个来石油河的人,都必定要到老君庙来。
                   
                        这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崇拜,也不能单纯认为老君庙是老君庙油矿的代名词。
                   
                       其实,老君庙做为石油河最早被物化的惟一的文化景观,它更是积淀和传承石油河文化的地方。

                  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赤金乡里有个常来石油河里淘金的村民,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太上老君告诉他某地有金。他跑去一看,果见金光乍现。他知是老君爷显灵,就真的到梦境所昭示的地方去淘金,果然发了财。为了感谢老君爷的指点,祈求老君爷的保佑,就带领淘金的人修建了老君庙。

                  当年,孙建初一行来到石油河时就是在老君庙旁扎下了营帐,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也是在这里,孙建初先生完成了在我国石油开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老君庙地质专论》。

                  1939年老君庙油矿正式成立后,相继有六口井在这里钻成投产。直到八井自喷,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据说,当时有人从万里之遥的地方寄信,只在地址栏里写上老君庙油矿,在这里的人就能收到。可见当时的老君庙油矿名气之大。
                   
                        全国各地有很多座老君庙,而惟独这里的老君庙跟石油结缘,名扬四海。

                  神话中的太上老君能入三界,管着三界人鬼神的事情。可是,在人间,在一个疯狂的年代中,却真的成了泥身子不保,和他的庙宇被红卫兵一并荡为平地。老君庙油矿也被改为“东风油矿”。1972年,石油部和玉门石油管理局党委才从尊重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把“东风油矿”又改成了老君庙油矿。直到1980年,石油部才又拨款重建了老君庙。
                   
                      老君庙和老君庙油矿,因为石油,它们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相伴着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可谓风雨与共,荣辱与共。
                   
                      现在的老君庙依山傍水,绿树环抱,浓荫遮蔽,是这石油河里惟一环境清幽的去处。

                  那些当年从这里出去后奋战在全国各地石油战线上的石油儿女们,每当他们携着全家人重新返回到石油河,寻找当年足迹的时候,都会到老君庙来游览和追思。老君庙油矿被甘肃省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更多的游人到石油河来观光缅怀,老君庙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走进老君庙的大门,一条甬道通向正殿。殿门上书: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道生万物道义精微好似云挂山巅并至山巅云更远,荡荡洪洪苍苍茫茫有山有水有阴有阳地产五谷地蕴浩瀚恰似聚宝盆钻开宝盆油自喷——这幅气势力恢弘的对联,不仅一语道尽了道家思想的所有精妙之义,更道出了老君庙所在地的造化之神奇,堪称天下第一联。大殿内,太上老君鹤发童颜,安祥中透着威严,亲切中又不失距离。

                  东边的居室现已经成了老君庙油矿的展览室,里面收集有老君庙油矿诞生发展以来的很多资料和图片。其中,有一张摄制的油画作品,正是孙建初当年居住的账篷静静地沐浴在一片风雪中,单一暗淡的冷色,把人的感觉带到了半个世纪前一个雪花纷飞的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夜.......
                   
                                                      9

                  关于窑洞,人们熟悉或知道的是颇具代表性的黄土高原的窑洞,挖在向阳避风的黄土坡上。拱形的顶,一间土坑占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的地方。墙上贴的是财神的画像,窗户上则贴有心灵手巧的女人们自己剪制的窗花。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家的窑洞箍过顶,或者刷过白灰罢了。

                  但是,我对于从书本中看到的石油工人们居住的窑洞无论如何也不能想像出是一个什么样子。可能,河西地区和黄土高坡有着根本不同的地形地貌,还有气候的差异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另外,还不时地看到有些书中又称作地窝子的。所以,让人不明白当年的石油工人们居住的地窝子和窑洞是不是一回事。对此,我就更充满了不解和好奇。虽然我去石油河有很多无法言明的情愫在里面,但其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的就是想揭开我心中的这个迷。

                  虽然,一到老君庙就能看到西河岸上的窑洞。但是河水太大了,不可能从东岸直接到达西岸。所以,只能沿着大路往南走,然后从十眼桥上走过去。

                  一路上,河岸的山坡上总有一些细弱到不易察觉的涓涓流水从山坡顶上流下来,所经之处的卵石和沙粒被经年的流水浸泡冲刷成了淡黄色,但是流水的边上,却是有两条随水流而动的黑色的印痕。有些地方,依然有星星点点的油苗,把一窝砂石浸得油漉漉的。

                  距十眼桥越来越近的时候,河水的轰鸣声也就越来越大。原来,从河畔上听到的河水的轰鸣就是从这里发出的。河水正是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十多米的落差,从上游流来的河水穿过桥洞一下就坠入了谷地,形成了一道壮观的飞瀑,激起了无数的浪花。一股清凉的水汽带着浓郁的油香扑鼻而来。
                   
                       站在桥上,看着这一切,听着震耳欲聋的流水声,忽然想起了书中所写的一件和桥有关的事。

                  有一年7月,一连下了很多天的暴雨,河里涨起的洪水冲断了架在河上的桥,接班的人无法过河,上班的人被一天一夜困在了井上。老一代石油工人郭孟和冒着随时被暴风雨刮入狂涛怒浪中的危险,从架在半空中的输油管线上一点点爬了过去给工人们送饭......
                   
                       这桥可是那桥?
                   
                       我从桥上缓缓走过,然后从桥的侧翼下到一滩乱石堆上,穿过这堆乱世滩,爬上一个不高的山坡,就来到了窑洞前。

                  两孔窑洞相距不远。我站到第一个窑洞口时,我想,我应该去看另一眼窑洞,这只是一个当年挖到一半就废弃的窑洞。因为它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沙窝子,洞顶上的石子仿佛随时都会掉下来砸着头。但是我很快知道自己错了。因为,我看到洞门上有炉烟熏过的真切痕迹,像农村人家被浓烟熏过几辈子的炕洞门。可能是当年取暖或者做饭时留下的,而且用的是那种特制的炉子,烧得是油渣。否则,其它燃料是不会在几年内就熏出这种样子的。另外,洞门口还有一截破损的砖墙,显然是为了挡住门口的砂石涌进洞内而设置的。所以,这个窑洞并不是只挖到了一半,没有住过人的窑洞。只是确实很小,躺下刚有一人长,站起来不够一人高,仅能遮挡风雨。果然,再看第二孔的时候,也是这样,一样的烟熏过的痕迹、一样的砖墙,只不过比第一个又大了一点点,另外还有一块破旧的蛇皮纸。

                  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书上叫窑洞,有些书上又叫地窝子。那是因为叫窑洞是因为它就掏在崖壁上,远看是窑洞。叫地窝子是因为到近前看,它着实就是个沙窝子,比窑洞要简易多了。

                  面对这样的窑洞,让人禁不住思绪万千。当年,王进喜就曾经住在这样的窑洞里,但是他却用光辉的一生谱写了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不怕苦,不怕累,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而今,这些窑洞已经被废弃了,但是却转化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符号,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既承载着历史,也给我们叙说着历史。
                   
                       我在转过身的时候,在洞门口的坡地上看到了一些破碎的瓦片。莫非,它们完好的时候也是当年石油工人们生活的用具?
                   
                       谁说清风无语,流水无情?

                  在这条石油河里,不止是那些抽油机,集油罐,蓄油池之类的与石油、与石油人有关,还有那一房一树,一桥一洞,一石一瓦,就是一块破蛇皮纸,都和石油与石油人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关系。它们既有着自然的物性,又有着人的人性,回荡的是时代的轰鸣,历史的回声,又如何能不热烈,不喧嚣呢?

                  当我从桥上走过,顺着来路返回到河岸上再次回首的时候,夕阳正照在石油河上,辽阔雄壮的石油河,显得更加浑厚亲切,也更加美丽。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