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信息

主题: 左宗棠与玉门油矿

  • 潇潇菲雪
楼主回复
  • 阅读:4371
  • 回复:0
  • 发表于:2012/9/19 22:00:33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玉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左宗棠与玉门油矿

  左宗棠是清末洋务派中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学习西方,积极引进西方列强的科学技术,以改变大清帝国积贫积弱的现状。1866年(清同治五年),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来到甘肃后,他看到甘肃“地方瘠苦”。他在《答王夔石少宗伯》中说:“陇中寒苦荒俭,地方数千里,不及东南一富郡。”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地方官吏“不勤求治源。”甘肃的贫困并不完全是由自然条件造成的,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无以久远之计存于胸臆者,因循相沿,遂至此极,亦非尽风土之不宜。”作为洋务派首领的左宗棠,他认为应该积极向西方学习,发展经济,以御外辱。

来到甘肃后,左宗棠首先在兰州开设甘肃制造局,主要生产军火。之后,又开设兰州机器制呢局,利用甘肃产的羊毛织呢,该局就是现在的兰州第二毛纺厂的前身。还在甘肃平凉用机器治理泾河。

1877年(清光绪三年),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将大营移驻肃州(今酒泉)。处理军务之余,他组织军队修浚酒泉泉湖,日夕泛舟湖上,饮酒赋诗。离酒泉不远的玉门石油引起了左宗棠的注意。

关于玉门河水中的石油,远在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66—527)在他的地理学巨著《水经注》中就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清水又东经高奴县,合丰林水。地志谓之洧水。故书言,高奴县有洧水,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泉,布大如,注水为沟。水中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墨,如凝膏,燃之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锥杠为佳。”(《水经注·四卷·河水条》)文中所说的洧水就是现在的延河,高奴县就是现在的延安。布大如  ,意思是说,瀑布的水流有竹筐那么粗。类似的记载还可见于《汉书·地理志》。由此可见,延安和玉门的石油远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被人发现,但当时的人只是取它来膏车,或治牛马之癣。到了八九世纪,阿拉伯国家因盛产石油,他们首先把石油用于军事。这种方法也曾传入中国。《五代会要·占城国条》载:“显德五年九月,其国王来贡方物,又贡猛火油八十四琉璃瓶。”显德是后周德年号,为公元984年。文中所说的“猛火油”就是石油。把石油装在琉璃瓶里当作奇珍异品进贡,说“此油燃火焚楼橹,敌以水沃之,火俞炽。”岂不知中国国内早就有这种东西,只是不知道利用罢了。

到了左宗棠的时代,西方国家已有了比较先进的炼油方法,石油已使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清末一些勇于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概括地介绍石油的运用。如清代人陶保廉在他的《辛卯侍行记》就介绍过西方人炼油的方法。左宗棠驻扎酒泉期间,曾派人到玉门实地察看了河水中的石油。1879 年(光绪五年),做事果断的左宗棠请来了德国技师米海里,将玉门的石油样品带往上海化验,得五分油,三分蜡,二分杂质。左宗棠已初步认识到玉门的石油是国家的一大财富,但开采石油与办军火制造局、毛纺厂又大不相同,投入的资金量大,对技术人才、交通运输的要求也很高,暂时还无力开采,所以只能感叹“大利之兴非其时也”。加之当时在新疆对沙俄用兵,军饷尚且困难,哪有银两办这些事,只能留待以后再说了。

1880年,左宗棠奉调入京,他所开办的甘肃制造局和兰州机器制呢局,时隔不久,也因经费困难,被迫停工。玉门石油的开采也就更无人提及了。但是,左宗棠这种勇于实践,排除困难,寻求富国道路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