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信息

主题: [经典]玉门往事

  • 老男孩
楼主回复
  • 阅读:50144
  • 回复:22
  • 发表于:2012/9/3 16:49:04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玉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玉门往事



那还是九十年代的事,到北京旅游,登记住宿时,服务员问:“从哪儿来?”我回答:“玉门”。他没听懂:“哪儿?”我放慢速度,大声说:“玉——门。”服务员是个中年男子,还算客气:“您说的这地儿在哪儿呀?内蒙古?”我无法回答,我如果说,就是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那个玉门,就是李白的诗“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那个玉门,就是班超说的“但愿生入玉门关”的那个玉门。这位老兄也许一句唐诗也没读过,我就显得酸文假醋了。如果我说李季有诗说:“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都有玉门人。”这位老兄也许压根就不知道李季是干嘛的。我还是什么都别说了,恭恭敬敬地递上身份证,让他照着抄去吧。

还有第二个故事:我教过的一个学生,钢琴已经弹到十级了,暑假期间,父母带他到北京,找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给上几节课。教授问:“你们是从哪儿来的?”父母回答:甘肃玉门。教授愣了一下,说:“是骑骆驼来的吧?”父母笑了笑,没有回答。让孩子弹了两首曲子,教授就开始训斥他的几个北京学生:“你们听听,人家从那么荒凉的地方来的,能把曲子弹成这样,你们呆在北京,弹的那叫什么玩意儿?”虽然是表扬的话,让人听着不是个滋味。

这两个故事,对我,以及许多玉门人的自尊心打击颇大。当时有点儿愤愤不平,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坦然,释然了。我和许多玉门人一样,确实有点儿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总觉得自己的家乡是石油摇篮,铁人故乡,应该天下闻名。岂不知玉门鼎盛时期,城市常住人口也才19万,大城市随便一个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都比这多得多。玉门不过是修建在祁连山坡上的一个很小的县级市,北京人凭什么就要知道你在哪儿?

说起玉门人的自信,自负,甚至夜郎自大,应该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五十年代,全国各地的大批建设者来到玉门建成了这个新型的工业城市。这是一个有五十年代特色的移民城市,他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我上学时 ,班里的同学籍贯哪儿都有,四川,湖南,河南,山东,不一而足。玉门还有一批数量不少的上海人。我上小学时,学校有一二十个上海老师,玉门人戏称为“上海鸭子”。有一蒋姓女教师,同事就直呼为“蒋鸭子”,她好像对这个称谓并不反感,嘻嘻哈哈地答应着。我家隔壁就住着一户上海人,在商业局工作,二胡拉的很好,他还主动过来要教我拉二胡。那个年代的人,简单,淳朴。由于是移民城市,和周边的几个农业县相比,玉门人显得大气,眼界开阔,不保守,不排外,不自我封闭,不自以为是。有包容,接受新事物很快。此外,油田的职工收入比较高,花起钱来很有气魄,不会斤斤计较。直到近几年,玉门油田搬迁到酒泉,酒泉人骂道:“狗日的油鬼子买东西不问价,一下就把酒泉的菜价抬上去了。”还听到过这样一个段子:一女士到酒泉买衣服,老板开价400元,讨价还价老半天,老板火了:“就400,要就要,不要拉倒,我还500卖给玉门人呢!”玉门虽说是个巴掌大的小城,搬迁之前,也还繁华。每到周六,周日,会有七八十公里外的酒钢公司,四零四厂的职工坐几辆大巴来玉门购物,晚上还有几辆大巴拉着人到玉门的舞厅里跳舞。

以上算是玉门的优点,再来说说玉门的缺点。玉门人自己编了个顺口溜,总结自己的缺点:玉门四大怪,楼房斜着盖,自行车比汽车快,白衬衣穿在毛衣外,姑娘要比小伙子坏。第一怪:玉门建在一个山坡上,据说从南站到八井,落差有600米,坡度很大。楼房垂直盖起来,和地面相比,像是斜着盖的。第二怪:公交车如果坐满了人,沿着山坡向上走,速度确实起不来。这个场景我上学时很熟悉,拉满人的公交车冒着黑烟,吭哧吭哧地往上爬坡,自行车猛蹬几步,就可以超过他。第三怪:玉门海拔2300米,属高寒地区,到孩子们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天气还比较冷。学校要搞什么活动,要求学生穿白衬衣,戴红领巾。家长们就给孩子穿几层毛衣,羊毛衫,再套上一件白衬衣。这一怪是我亲身经历过的。第四怪:大约是说玉门的女孩子性格豪爽,说话高声大嗓,能喝酒能划拳,很缺少淑女风范。这四大怪,玉门人习以为常,外地人却惊讶不已。

还得说说玉门的吃。玉门人早餐风行吃牛肉面。那是西北的标志性快餐。有顺口溜形容:拉出来是一条线,撂到锅里团团转,红的是辣子,绿的是葱姜蒜。牛肉面最讲究的是汤,据说是把牛骨头放到大锅里,有十几种调料,熬一通宵。玉门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无论机关,学校,还是工厂企业,一上班到单位画个卯,就呼朋引伴,出来吃牛肉面。我自然也吃了一二十年。牛肉面馆里常见的场景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嘻嘻哈哈,谈天论地,一人抱一个大碗,吃得满头大汗。吃完了,又你拉我扯,争着付款。吃客们常常品论那家的面筋到,那家的汤正宗。据说最好的是三三区一家,好像叫马子录牛肉面,许多人开着车去吃。我也去吃过,门口停着不少车,有私家车,也有单位的车,竟然还有两辆油田的压裂车。玉门人就好这一口。有一年到北京,远远地看见一大幅招牌:兰州拉面。心想,有些日子没吃牛肉面了,尝尝北京的吧。面馆里的服务员,厨师头戴着回民的小白帽,一开口说话,是一口京片子。面端上来,大失所望。面不是拉的,是我们说的机器面,北京人叫切面。汤也只是勾兑的酱油水。深圳这边,到处都有挂着“兰州拉面”招牌的小饭馆,都是甘肃,青海过来的回民开的。去吃过若干家,味道和西北的大相径庭。后来看过一档电视节目,说北京烤鸭到非洲,已经不是在专门的炉子里烤了,是在大锅里煮的,因为要适应当地人的口味。你要是还用传统方法制作,就没有生意可做,没有钱可赚了。牛肉面到了深圳,大约也要迎合广东人的口味。西北地处高寒,饭菜都下很重的调料。到了广东,你要追求正宗,就没有市场了。牛肉面在甘肃,有九种样式,以面的形式分为宽面,韮叶子,二细,三细等等。深圳却没有这些叫法。有一次我到一家牛肉面馆,听拉面师傅的口音很像兰州话,就说:来一个二细。那师傅用很异样的目光看了我几眼,表情好像是我讲的是西班牙语甚至斯瓦西里语。之后就再不敢有这样的奢望了,入乡随俗,统称兰州拉面.平心而论,玉门人的这种饮食习惯并不科学,并不合理。牛肉面汤很肥,属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汤很咸,又是高盐食物,长期食用,很容易得高血脂,高血压。和面用的硼灰又是重金属严重超标,长期食用,容易的胆结石等。但甘肃许多地方的人依然保持着这种饮食习俗,将来也许会改变吧。

如今这些琐事也只能是回忆了。随着油田的搬迁和市政府的搬迁,城市极度萎缩。那年我回去看了看,解放门以下,上千栋楼房都夷为平地,还有大片的楼房,无人居住,门窗已被盗走,其景象之惨,和美军袭击过的巴格达有一比。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个城市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了。看着惨状,难免有些伤感。玉门成为资源枯竭城市,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结果,无可奈何花落去!无论他的自然条件如何恶劣,也无论她和别的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比怎样自惭形秽,我们这一代人人生最美好的几十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我只能把深切的怀念扔在这一大片废墟上。最后,剽窃唐人崔颢的诗,寄托我的怀念吧!

拟黄鹤楼



昨日已随石油去

此地空余石油城

繁华一去不复返

大楼千座空洞洞

往事历历成悲叹

晦气重重是百姓

日暮前程何处是

凭窗自听西北风
  • 你一定要幸福
  • 发表于:2012/9/15 17:53:35
  • 来自:新疆哈密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写的真好,谁写的?不支持都不行
  • 奥鲁奇曼大人
  • 发表于:2012/9/15 18:10:45
  • 来自:甘肃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支持了!
  
  • 清风如絮
  • 发表于:2013/4/2 21:48:25
  • 来自:甘肃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看后不禁有一种百味杂陈怅然若失之感。
  
  • 北地游客
  • 发表于:2013/5/24 14:35:57
  • 来自:浙江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很有感情,激起本人对玉门深切的怀念。何日能重游故地呢?
  • thtkw
  • 发表于:2013/5/31 23:08:58
  • 来自:甘肃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玉门-三和石苑
  • 发表于:2014/6/26 2:45:42
  • 来自:甘肃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楼(老男孩)的帖子
油城六月白絮飞,故人挥手罪在谁?西迁东移两分离,夕阳空楼几人归?
来自手机版
(0)
(0)
  • 玉门-三和石苑
  • 发表于:2014/6/26 2:48:57
  • 来自:甘肃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来自手机版
(0)
(0)
  • 蓝羽
  • 发表于:2015/4/23 14:03:01
  • 来自:河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的太好了,让我这个很早就离开的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非常怀念,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认识79年南坪学校初中毕业的同学呢,
来自手机版
(0)
(0)
  • 往事如烟
  • 发表于:2015/4/23 15:31:13
  • 来自:甘肃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昔人已随石油去,此地空馀石油城,楼主有才,情真意切,顶一个!
  • guest4321646
  • 发表于:2015/4/27 13:45:58
  • 来自:甘肃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写得好、写出了感情激起了对玉门的怀念
  • 枫叶
  • 发表于:2015/5/6 14:58:59
  • 来自:甘肃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唉,看了此文,往事沥沥在目
来自手机版
(0)
(0)
  • 石头
  • 发表于:2015/5/16 23:29:39
  • 来自:广东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98年离开的玉门 离开的那会玉门人还是很多的 前两年我一朋友自驾回玉门尽然找不到路 当时我还在笑他  但是当我看到现在玉门的照片后记忆中的玉门完全找不到当初的影子  不知道玉局一中还在吗 曾经生活过得家还在吗 曾经的那个她还在吗……
来自手机版
(0)
(0)
  • 石头
  • 发表于:2015/5/16 23:31:14
  • 来自:广东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离开玉门17年了 文中所写深有同感 
来自手机版
(0)
(0)
  • 茶
  • 发表于:2015/5/17 14:11:36
  • 来自:陕西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赞 ,写的很好。
来自手机版
(0)
(0)
  • Guset85820936
  • 发表于:2015/5/19 4:06:36
  • 来自:甘肃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切,楼主有才
  • 心熙
  • 发表于:2015/5/28 15:20:37
  • 来自:甘肃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以自己是一个玉门人为自豪
  • guest3842030
  • 发表于:2015/6/8 11:59:18
  • 来自:甘肃
  1. 1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是86年离开玉门的,原来在老君庙油矿5队工作,很想回去看看玉门市。
茶
茶: 我也在5队,
2015-06-25 00:44:55 回复
  • lei
  • 发表于:2015/9/24 11:37:02
  • 来自:河南
  1. 1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的真好,玉门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虽然大学毕业后就没有回去了,但对这个地方非常怀念,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认识77年在昌马公社下乡的知青呢?
  • ngf
  • 发表于:2017/7/11 17:24:09
  • 来自:浙江
  1. 1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感情丰富,令我这个五十年代也曾为石油基地挥过洒热汗的玉门人,勾起无限情思。1958年大兴群众写诗之风,本人曾写“玉门好”一首表达当时情感,现记于后再舒胸臆:玉门好,风光异江南,祁连井架如笋出,戈壁油车赛龙腾,能不爱玉门?  爱玉门,常爱上东岗,昼随机声访油井,夜来俯瞰万盏灯,新兴石油城。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