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信息

主题: 我从玉门来(麦苗飘香)六

  • 旧时相识
楼主回复
  • 阅读:3797
  • 回复:1
  • 发表于:2012/7/26 23:52:55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玉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玉门家属们呀,走出小家庭。

­胸戴一枝花,肩扛一把锨,

­主席著作带身边,学习大庆赶大寨。



­对我鼓舞大......

­

­到了新矿区,当了个新农民。

­咱们队里二百人,来自各个省。

­职工轮换下农场,一人三个月。

­......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这是六、七十年代农场职工家属们经常传唱的一首歌,我是从母亲那里听到的。歌词简易朴实、曲调生动优美,真实的反映了那个年代,农场生产、生活的鲜活场面。歌曲是由当时宣传队员们自己创作并演唱,下图为当时活跃在基层矿区宣传队的真实照片。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五十年代,油矿提出了“能说的说,能唱的唱,能演的演,能画的画”,“工人编、工人演、演工人”的口号,极大地激发了职工中文艺积极分子的创作热情,创作、编排了大量反映石油工人工作和社会的文学文艺作品。现在简单多了,要看演出?请一个专业团体来,演出完毕点钞票走人,整台节目反映咱们生产、生活的内容很少。前几年有些单位还在抽人脱产编排,搞的很不错。可被抽的职工回去以后,奖金扣发不说,同事们还在埋怨:你这次出去可玩美了。政治环境改变了,物质生活也提高了,我们的光荣传统不该丢啊。前辈们真是了不起!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六十年代初,生活困难时期开始了,职工的粮食定量一减再减,大家都吃不饱肚子。很多人得了浮肿病,医院每天都有上千人去看病。有些人饿的实在受不了,就请假回家不来了。没吃的,怎么办?外地运来的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远水解不了近渴。局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在矿区周围办农场,先后在戴家滩、戈壁庄、赤金东湖、花海、白杨河、青草湾等处开荒种地,玉门油矿的农场会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通过全局职工、家属的共同努力,终于让沉睡了千年的戈壁荒漠变成了良田,使绝大多数农村户口的职工家属得到了安置。家属们不但能随时与亲人团聚,而且自己还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职工干工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促进了油田生产建设的加速发展。花海农场不但生产粮食、油料,而且成了玉门油田的瓜果生产基地。东湖、戈壁庄等地的农场还开挖了养鱼塘,办起了养鸡场、养兔场。现在的梦江南度假村就在戈壁庄农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在童年记忆里,农场的一切总是那么美好。在戴家滩农场的时侯,我们经常去团结四队看露天电影。解放军叔叔在换片子的时候,灯泡一亮,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电影机上,心里还很着急:怎么这么慢!后来我在单位学会了放电影才发现,他们的速度已经够快了。玉门镇有一个正规的影剧院,当时农场固定了两部解放10型敞篷值班车,车号4603和1709,去玉门镇时小伙伴们喜欢打赌,哪个车快?我输了好几回,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和司机已经串通好的呢。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和现在的小学生相比,我们那时候的负担要轻的多,平时作业少、家里兄弟姐妹又多,没有电视、电脑,谁家有个收音机就算很富裕了,所以大多数时间都在户外活动,去地里面偷个玉米、西红柿、大豆角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农场家庭普遍经济都不宽裕,好多家长把馍馍放在篮子里吊在房梁上,后来长毛了都舍不得给孩子吃,家里有点好吃的家长就藏起来。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聪明点的孩子怎么都能翻出来,家长发现东西没了,只能感叹:老鼠这东西太可恨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小时候男孩喜欢玩打仗,女孩喜欢跳皮筋、跳房子。赢烟盒一种玩法是在地上摔,一种是利用手腕和小臂卡,男孩打嘎嘎、磕象棋、滚铁环,女孩抓骨头、翻毛线绳,男女生混合打沙包、藏老门(捉迷藏)、木头传电(摸电线杆跑)、老鹰抓小鸡、跳大绳等。经常能看到一群小孩手拉手围成一圈,齐声喊:皮球大了,皮球小了,没有气了...... 晚上一回到家,浑身糊的土蛋蛋,衣裳哪里要是扯烂了,那就等着挨打吧。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太阳一落山,酒鬼就翻天,到了晚上广播里的秦腔、屋子里的划拳声、孩子们的嬉闹声、狗叫声、蛙声,回荡在农场上空,那时候那么穷,父辈们还经常喝酒,怎么就那么香呢?等大人们散了,孩子们一拥而上,抢着吃盘子里剩下的炒鸡蛋,里面最多剩点葱花渣渣。机灵点的拿一块馍馍,冲上去顺着盘子底一噌,嗯,真香!抢不上的只能流着口水干望着。那些大人也真是的,稍微给留下点撒......平时家里吃饭也一样,孩子们多,抢的慢了就没菜了。我现在吃饭速度很快,就是那个年代训练的出来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东湖农场的铁道过去不远,有一眼天然喷泉,泉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甜。我们经常去那里捉狗鱼,现在不知是否已经干涸?我有一个最要好的小伙伴,现在在中原油田,盼望有机会能结伴故地重游。他父亲当年是小学校长,他家的小人书特别多,我们经常在一块看,尤其那套《铁道游击队》看着最过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随着农场农业的大力开发、粮食产量的增收,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暑假捡麦穗、寒假拾牛粪成为假期作业的一部分。戴家滩农场的果园也年年丰收,有一年矿上的红卫兵下来了,等他们走后,果园就像遭到了台风袭击,果树变成了白杨树,青黄不接的果实遍地都是。还记得他们在礼堂门口跳了一段舞蹈,怪怪的、没看懂,后来才知道那叫忠字舞。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打埂子、破埂子,在农场算是苦活之一。农场的麦田不像农村的自留地那么小,为了方便机械化的展开,又宽又长。一个人一天打十几条埂子,起早贪黑的连续干,活干的越多工分就越高,一年下来能结算500块钱就算是不错的。在胡麻地里拔草,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蹲在地里、头上顶着烈日,豆大的汗珠往下流,一行一行的清除杂草,我第一次拔草就挨了老娘的一顿暴搓,唉!辛苦一上午,拔掉的全是胡麻。当时觉得自己很委屈,边哭边埋怨:这个活为什么不在冬天干啊!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戴家滩的胡麻地里经常飞来一些大鸟,俗称沙鸡。是来这里寻觅草籽的,结果连同化肥粒一块吞下,一会儿就撂倒了。这东西可是美味啊!岂能错过。于是,趴在地头守株待兔孩子们越来越多,都希望能多拣几只回去向父母请功。我那时候知道的晚,沙鸡已经学聪明不来了,去了几次都空手而返。有一天,天刚擦黑,意外的收获了一只。兴高采烈地回去报喜,到了家里父亲的同事看了看说:这只沙鸡不能吃了,中毒太深、全身都发青了。我父亲接过来看了一眼,满脸笑容的说:这是一只乌鸡,好东西啊! ­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作者:楼兰都尉
  • 旧时相识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7/26 23:55:13
  • 来自:甘肃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农场的基础设施很简陋,卫生条件也差,洗澡就在家里,个把月了才洗上一回,方法很简单,坐在洗衣盆随便搓搓了事。长年累月身上长出了虱子,晚上睡觉前,两个大指甲盖掐的通红通红的,身上痒了就开始商量着挠背,你给我挠100下,我给你挠150下,等挠到80下的时候对方鼾声已经很大了......有的还夸张,线衣、线裤上虱卵成灾,足足有一个整编师,没法穿干脆就烧了.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那时候基本上都穿布鞋,孩子们穿鞋很费,很多孩子的大脚趾都露在外面。一年四季穿条绒衣服,后来出现了涤卡、的确良、华达呢等,穿着上才有了变化。衣服破了,打上几个补丁,在那些年是很正常的,我衣服上的补丁,直到上初中才去干净。当时的感冒发烧也不算什么,一两片药很快就好了。现在营养、卫生条件这么好,小孩反而得不起病,据说是病毒变异了。 ­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农场除了种植农作物以外,还大量的养殖家禽、家畜,收获颇丰。那时候家家养鸡养兔,有的还养牛羊。在前面的日志里我写过一篇《喜娃》,讲得就是那些年的一些美好回忆。去年我专程来戴家摊故地重游,农场已是面目全非,费了不少周折才找到。那里的空气、阳光、房屋、 花草树木,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让人无法抗拒、热泪盈眶。站在干枯的涝坝沿上,耳边回荡着小伙伴们熟悉的欢声笑语。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今天我回来了,眼前的一切都在见证着那段真实而鲜活的历史。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这里曾经春色满园、麦苗飘香,玉门又有多少优秀儿女,把宝贵的青春无私的奉献在这里。当您正避暑于梦江南度假村、品尝着香甜的花海瓜时,可曾想到,我们的前辈们,在农场这块特殊战场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