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

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

关键词:玉门油田,生活基地,酒泉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玉门在线
  • 电 话:0937-3246288
  • 网 址:
  • 感谢 gsym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117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2002年8月正式立项,2003年6月开工建设,占地长2.4公里,宽1.2公里,集办公、科研、学校、医院、商贸、系统配套等公共建筑33.5万平方米,住宅楼349栋,建筑面积156.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0万平方米。在这里生活的职工和家属有5万人,现已建成油田指挥中心,油田档案馆,油田文化活动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生活园区10个,2012年,准备建设第11个生活园区!
这里有一座山,它绵延千里,横亘在河西走廊的边缘——雄伟的祁连山如天屏雄关扼守着从中原通往西域、从繁华通往荒凉西部的咽喉。唐代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有一条路,它连接欧亚,穿越浩瀚沙漠、苍凉戈壁——古老的丝绸之路历经千载沧桑,如今依然是这片热土上的人西出东进的必经之路。畅行古道,追寻历史的足迹,何等壮怀激烈!

  这里有一座城,它与油结缘,跨越新旧两个时代,70载历久弥坚——因油而生的玉门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工业救国的西圣地,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是“三大四出”的石油摇篮。玉门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从起步到辉煌的不朽跨越。

  这里有一群人,他们因油而来,为油而战——玉门人驻守高原,与大山为伴几十载,献了青春献子孙,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坚贞不渝。如今,走进酒泉的玉门人,不仅实现了几代人下山生活的夙愿,而且建设百年油田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走进酒泉的玉门人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人生……

  76岁的退休工人杨翰林4年前从老矿区搬到了酒泉基地,住上了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房前屋后,花红柳绿;明年开春,小区还将通上天然气……说起现在的生活,玉门人洋溢着幸福和喜悦——

  “告别了鸽子窝,我们搬进了大房子!”

  过去,在玉门老矿区,几乎没有人装修房子,而且每套房子都很小,即使是局级领导的住房也不过90平方米。所以玉门油田的职工形象地把以前老矿区的房子称为“鸽子窝”。

  杨翰林,今年76岁,花白的头发映衬着黝黑的皮肤,脸上深深的皱纹镌刻着玉门艰辛的过去。老人是在72岁的时候才搬进酒泉这套使用面积有120多平方米的新房。不擅言辞的他只要说起新房,就总有说不完的话,言语间笑容总是挂在脸上。

  谈起居住条件的今昔对比,老人家很是感慨。他说:“我在玉门油田干了快40年。在搬到酒泉前,我住到70平方米的房子,那还是在我快退休的时候住上的。搬进现在的大房子将近4年了,还好,这辈子总算能享上这个福了,可我的老伴没能赶上。”老人说着,有点哽咽了。

  “我孩子多,4个儿子3个女儿。在老矿区的时候,早些年孩子都没有成家,一家9口人住在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里;两个儿子成家后,我们搬进6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里还有7口人;再到后来虽然住进70平方米的房子,但儿女们也要睡上下铺。”

  老人家环视着新居,回忆着过去,不由得一阵酸楚涌上心头。“现在房子大了,儿女也都成家了,老伴也走了,就我和上中学的孙子住在这个大房子里。但我很知足,我能在有生之年享受到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

  告别“鸽子窝”,走进酒泉的玉门人不再为居住条件发愁。“现在的居住条件和过去在玉门老矿区的时期相比,那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玉门油田方园物业公司维修中心主任董绍武介绍说:“酒泉基地最小的户型是75平方米,而且数量很少。绝大部分的户型都是在90平方米以上。而在玉门老矿区,绝大部分职工的居住面积不到50平方米。另外,酒泉基地的绿化面积达到了43%,而老矿区除了白杨树和沙枣树,很难看见花草。”

  董绍武告诉记者,“天然气入户”这项民生工程即将落户酒泉基地。他如今已经在为配套天然气入户而进行的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忙碌了。据介绍,酒泉市接收的是西气东输二线的天然气,分输站已经建成,通向酒泉基地的管线正在铺设,其他的相关配套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计划今年完成80%的工作量,明年开春通气。油田居民将彻底告别“煤气罐”,用上清洁安全的天然气。

  看见记者在小区里采访,一位大娘主动走过来动情地说:“我现在住130多平方米呢,你们在北京也未必能住上我们这么大的房子!又要通天然气了,真是好事一个接一个,现在的生活真好!”

  过去交通闭塞,出行不便,玉门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很单调;如今,生活在酒泉的玉门人唱歌、跳舞、户外骑行、学开车……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生活多姿多彩,我们都充实起来了!”

  玉门有一怪:自行车比汽车快。玉门老矿区地处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坡上,地势南低北高。在那里,很少有人骑自行车,因为上坡骑不动,下坡溜得快,不仅不方便,而且也不安全。搬进酒泉基地后,骑自行车的人多起来了,有的人把它当交通工具,有的人把它当成一项运动。

  一个叫“骑行猎影”的自行车车友会在玉门油田很有名气。它从起初的四五个人,发展到如今的数十人,而且队伍还在继续壮大。玉门油田新闻中心电视节目制作部摄像记者李东是这个组织最早的几个发起人之一,魁梧的身材,让人感觉他更像一个摔跤手。

  李东介绍说:“过去,在老矿区我们业余文化生活太少了,吃饭、喝酒、打牌算是主流活动,想打球都没有几个场地,交通也不方便。到了酒泉,生活条件好了,大家的业余爱好丰富多彩了。身边的人都撺掇着要组织活动,就这样,几个喜欢骑行的中年人凑在了一起。有医院的,有勘探部的,有设计院的,还有水电厂的,大家通过网上发帖子约定骑行的时间、线路等,每隔一两周活动一次,活动都选在周末和节假日。”

  一传十,十传百,这个骑行车友会不断有人加入。如今,他们有了自己的网上论坛,制作了自己的会旗、选出了组织牵头的会长。打开车友会的网上论坛,骑行中的快乐瞬间和美丽风景被照相机定格记录下来;大家在论坛中传递着自己的骑行感受,交流着彼此的骑行经验,真是乐在其中。

  64岁的郇子良,是一名笔耕不辍的老通讯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酒泉基地“活电脑”。他告诉记者,酒泉基地自发组织起来的歌友会、舞蹈队等活动团体越来越多。他举例说:“酒泉基地的老年大学很红火,办各种学习班都是报名踊跃,经常是招生通知贴出一到两天,报名表上登记的人就超过计划的招生人数,扩大招生数量、多开几个班、多聘请几个老师是老年大学经常要做的事。前两天,老年大学计划组织一个秧歌队,计划招60人,结果第一天就有80人来报名,这让老年大学的管理人员很是为难。”

  居住条件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的职工“动”了起来。环境好了,心情也就好了。78岁的采油厂退休工人施兵军就是这么一位。

  施兵军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画漫画,业余时间一直坚持自娱自乐。搬到酒泉后,施兵军对新环境不仅十分满意,而且十分珍惜,最见不得破坏优美整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为了唤起基地广大居民爱护自己家园、抵制不文明行为的意识,他决定用张贴漫画的形式曝光他在社区里发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没想到,这一举动不但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效果,大家感到各种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了。这个举动也被酒泉市政法委的领导获悉,并希望用这种形式来进行普法教育。于是,施兵军被请“出山”,担任了普法义务宣传员。政法委有主题宣传活动时,就请他结合该主题画一组漫画,在市委市政府大楼前的宣传栏展出。迄今为止,施兵军已经画了几十组法制宣传漫画。酒泉电视台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这在酒泉基地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热心公益、活出精彩的老人还有很多。74岁的季春发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玉门油田酒泉基地捐款的第一人。2008年5月13日一早,季春发就来到他所在的第四管理站,把300元现金交到管理人员手中。在他的带动下,当天就有许多基地的老人、家属自发为地震灾区捐款。

  酒泉基地怡静园的18名退休职工自发组织起自管会巡逻队,每天早、中、晚按时段轮班在园区巡逻,遇到可疑的人就盘问,看到破坏公物的行为就制止。“我们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这来之不易的优美环境和和谐氛围。”一位老师傅向记者表达了组织这个团体的初衷。

  离退休管理处的同志还告诉记者,酒泉基地60岁以上老年人学车、买车正在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在晚年更要充分享受生活,这已经成为追求时尚的老年人的共同心声。

  如今,每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和晚上太阳下山的时候,都是玉门油田酒泉基地生活广场最热闹的时候。整个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歌声、琴声、音乐声、秦腔声,声声入耳;探戈、恰恰、慢三、秧歌,步步精彩。看到这一切,每个人都会感叹:玉门人在酒泉的生活真是幸福美好啊!

  当年,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不远万里“上山”,是为了找油;如今集体“下山”,是各级领导对玉门人的关爱使然。这份爱,让每个玉门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进了酒泉,但我们的根仍在玉门!”

  半个多世纪前的1956年,吴耀先夫妇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坐上了从大都市上海开往大西北的列车。他们的心情无比激动,这趟旅行不仅仅是他们此生奉献石油的起程之旅,也是他们新婚的蜜月之旅。

  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年代,那是一段满怀激情的岁月。多少有志青年,不怕西北的荒凉,不惧戈壁的艰辛,毅然决然选择远上祁连山,扎根石油河。面对亲友的不解,他们只有一句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无怨无悔!”

  几十年来,祖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让玉门人不断投身到天南海北的石油会战之中,驻守“山上”的玉门人把“下山”的梦想默默地埋在了心底,因为国家的石油工业还需要他们的坚守和奉献。

  油田和人一样,总有老去的时候。玉门油田作为最老的油田,勘探的后劲不足,石油产量也落在了其他油田之后。玉门油田的困境让各级领导深思。

  集团公司领导、甘肃省领导、曾经在玉门工作过的原石油部老领导以及玉门油田的领导班子,都真切感受到了让玉门人“下山”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积极推动,终于在2002年促成了这件关系玉门油田职工福祉的大事。2003年6月18日,玉门油田酒泉基地开工建设。2005年9月28日,首批职工搬进酒泉基地,经过4年的分批逐步搬迁,到2009年年底,全部搬迁完毕,终于圆了玉门油田职工整体“下山”的梦。

  酒泉的生活改变了玉门人。说起搬迁到酒泉,每一个玉门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当年,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不远万里“上山”,是为了找油;如今集体“下山”,是各级领导对玉门人的关爱使然。这份爱,让每一个玉门人都怀有感恩的心。

  方园物业公司排污站工人赵玉平的故事就十分令人感动。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赵玉平一直觉得自己学历不高、文化水平低,渴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一下班,他就一头钻到书堆里,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在玉门老矿区生活时,赵师傅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家人和身边的同事、朋友都不太理解,觉得他不合群。2006年搬到酒泉生活后,40多岁的赵玉平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过去在玉门,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孩子们想参加课余的补习都没有条件;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不能忽视孩子们的教育。自己这些年通过持之以恒地学习,积累了不少知识,数学和英语最为擅长,应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辅导孩子们的学习。

  就在2006年,赵玉平开始在自己家免费开办起辅导孩子们学习的“小课堂”。起初,孩子家长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但还是把孩子送去了。没有想到,孩子的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赵玉平不仅讲方法,而且很注意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5年过去了,他已经辅导了4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都考上重点中学,还有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

  赵玉平的妻子说:“下山前,他的业余生活是学习;下山后,他的业余生活是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赵玉平说:“虽然我们搬到酒泉生活了,但我们的根还在玉门。饮水思源,玉门培养了我,我也要为玉门做些事情。现在我义无反顾地做了,今后还要继续做下去……”

  走进酒泉的每一个玉门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跨越70年的门槛,玉门油田向创建百年油田的目标跃进。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是在岗职工还是退休职工,从他们每个灿烂的笑容里,我们读到的是知足,感到的是幸福。

  “未来还很远,我们要精彩过好每一天!”这是走进酒泉的玉门人的心声。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937-3365111 传真: 邮箱:15648437#qq.com
地址:甘肃玉门市 邮编:735200
Copyright © 2004-2024 玉门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